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专家 > 课题研究

金华市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日期:2020-01-19


现阶段,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发展大势所趋,我省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数字经济[1] “一号工程”。为贯彻落实省委数字经济 “一号工程”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金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明确把数字经济作为金华的“一号产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金华市区作为全市数字经济的主要集聚地,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81亿元,较上年增长21.2%(现价),占市区GDP的比重达6.5%,占比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

一、发展现状及特征

金华市区数字经济起步于2001年,2005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涌现出中国网络游戏服务网、中国服装网、中国食品网、中国化妆品网、中国服装人才网等一批全国性行业平台,形成了以互联网休闲娱乐、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要产业业态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金华市区充分发挥了网络基础设施、土地资源、人力成本、宜居城市环境等多方面优势,目前市区已集聚各类数字经济产业园区29个,其中开发区12个、金东区4个、婺城区10个、金义都市新区3个,入住园区企业1428家,2018年共实现税收收入3.06亿元。此外,总投资150亿元以上、规划用地1300亩的龙芯智慧产业园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引进的龙芯中科依托其行业龙头地位,有望吸引关联上下游的芯片应用终端研发生产企业在市区集聚。

表1:2018市区主要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分布情况

地区

园区名称

入驻企业数

金东区

市区信息软件创业园(八咏园区)

32

市区信息软件创业园(广润园区)

44

市区信息软件创业园(农产品园区)

40

市区信息软件创业园(腾讯园区)

33

开发区

创新大厦

7

亚泰孵化基地

76

网络经济中心

27

信息经济产业园

29

仙华基地

113

联冠信息产业园

122

莆英电商园

142

北大科技园

36

清大创新

24

1921文化创意园

24

朗朗文化园

11

浙江棒棒科技创业园

31

婺城区

浙中信息产业园

86

金华电子商务创业园

婺星基地(创新大厦)

八咏文化创意园

10

婺星基地(合丰、云安阁产业园)

29

金华CRC文化创业园

102

金华市三分田农村电商创业园

11

智汇橙电商产业园

14

浙江科贸学院文创园

9

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

70

 

金义都市新区

菜鸟电子商务产业园

163

邮政电子商务产业园

40

金义综合保税区

     103

从市区数字经济主要行业企业数占全市的比重情况看,目前金华市区集聚了全市85.7%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8.9%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53.8%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企业、14.3%的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20.3%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9.6%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二)孵化培育功能突出。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市区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有效助推了数字经济产业的跨越发展,通过强化扶持,先后培育出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3家(5173、9158、齐聚科技),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3家(5173、9158、亿博网络),上市挂牌企业3家(中呼科技、媒迪雅、9158)。2018年,金徕镀膜、今飞凯达、绿源电动车、闪铸科技等企业荣获浙江省第三批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其中闪铸科技荣获浙江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目前,市区数字经济相关规上企业共100家(其中制造业39家、服务业61家),共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31.1%,其中规上核心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45.25亿元和132.36亿元(见表2)。

表2:2018年市区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情况

行      业

营业收入(亿元)

平均用工人数(人)

规上数字经济企业

177.61

156622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45.25

5781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6

70

  专用设备制造业  

2.37

13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7.68

168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9.06

3162

  仪器仪表制造业  

5.98

728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

132.36

984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9.92

2903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81.77

4026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27.39

2379

  广播影视数字内容及其服务业

3.28

533

(三)两化融合不断深入。根据《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2017年全省各县(市、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中,婺城区(含开发区)、金东区数字经济总指数得分分别为87.9和85.3,在全省89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居第22和27位。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化融合”方面看,婺城区产业数字化得分115.3分,排名全省第10位;金东区数字产业化得分86.4分,排名全省第15位。在加快推进信息化应用与提升两化融合方面,市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开发区为例,目前完成“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0个,其中今飞凯达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北大科技园、亿博网络、9158、5173、闪铸科技荣被评为信息经济重点企业;康恩贝、今飞凯达、蒙牛乳业获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企业。

二、发展基础和优势

市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金华是全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商务成本低廉、人才资源丰富,是浙江第二大“信息港”和第二大信息传输枢纽。

(一)基础优势。金华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拥有土地、劳动力、研发和生产场地、生活设施等多方面的成本优势,有利于数字经济产业的集聚发展。在信息基础建设上,金华处于全国“八横八纵”干线光缆传输网的重要节点上(即沪金南穗光缆),是全省首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目前拥有2条国家一级、10条国家二级光缆干线和8条省级光缆,建有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和中国移动信息通信产业园,是中国第9大网络骨干城市,也是浙江省第二大信息港。此外,综合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都有效提升了金华的基础设施优势。

(二)市场优势。金华是市场大市,2018年共有各类市场337个,其中市区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28个,经营户55.71万户(含数字产品交易),总成交额达460亿元。市区拥有农产品、汽摩配、建材、花卉苗木等专业市场,加上周边义乌小商品城、永康五金城、东阳木雕城等专业市场不断走向国际市场,都为市区数字经济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2018年我市网络零售额2869.6亿元,总量排名自“十二五”以来一直稳居全省第2位;快递业务量36.61亿件,业务量居全国第2位;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69.94亿元,快递业务收入总量居全国第6位。

(三)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金华市区网络经济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2013-2020)》、《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服务浙中崛起的若干意见》(金委发〔2016〕38号)、《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扶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金政发〔2018〕26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产业”来抓,重点围绕企业培育、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在专项资金、土地供应、人才引进、产权保护、技术研发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市。

三、当前市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瓶劲和制约要素

市区数字经济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不断普及,但近年来与成为产业升级助推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器等方面要求的差距却在日益加大。

(一)产业转型发展步伐缓慢。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情况看,2018年市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亏损面达20.5%,营业利润下降32.9%,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6.6%,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7%,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说明市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盈利能力有所减弱。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情况看,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互联网治理力度的加大、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泛娱乐”等新兴业态的冲击,以互联网直播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市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有所下降。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从2015年的39.8%快速回落到2018年的2.0%,呈逐年回落趋势。以开发区为例,在纳入规上统计库的企业中,2018年有66.7%的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降幅达两位数以上,税收同比下降5.3%。

 (二)规模效应作用逐渐弱化。虽然前期市区数字经济企业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有效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但从近几年情况看,规模效应有所弱化,主要表现为市区缺乏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平台、园区平台运营模式相对滞后、企业成长步伐有所放缓等状况。目前,市区新型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建设不足,缺乏智能制造载体、互联网创业创新专业投资、科技中介等专业机构。市区除博蓝特半导体、衡远新能源、5173、9158、齐聚科技、亿博网络科技等企业外,近两年涌现出的上规模企业明显偏少,2018年市区规上数字经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为24家,占市区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总数的24.0%,占比仅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人才流动性仍然较大,高层次人才难引难留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市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头等心病”。

(三)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虽然市区各种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分布较多,但普遍存在大部分产业园区规模偏小、定位雷同、服务单一等问题。从市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分布情况看,59.0%的企业集中在开发区,其中服务业企业38家、制造业企业21家;25.0%的企业分布在金东区,其中服务业企业10家、制造业企业15家;16.0%的企业分布在婺城区,其中服务业企业13家、制造业企业3家。而从营业收入5000万以上企业分布情况看,区域不平衡现象更为明显,74.4%的企业集中在开发区,婺城区和金东区上规模企业主要为少数几家制造业企业。综合来看,市区数字经济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婺城区和金东区数字经济企业集聚较少。

四、加快市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金华市区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应牢牢把握发展新趋势,以前瞻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全力做强做优“一号产业”,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以信息化驱动和引领金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产业精细化管理,完善细分行业规划。以加快布局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为契机,突出金华网络经济的软硬件优势,参照工业八大类细分行业规划发展的做法,对现有散乱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进行细分整合,如可将其细分为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视频直播、游戏动漫、影视制作、电子竞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外包等行业,按照细分行业特征制订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扶持做强做大。另一方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继续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力度大、投资强度高的数字经济大项目(如金义都市新区引进的龙芯智慧产业园),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新型显示、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带动数字经济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快速集聚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加速形成,同时还须进一步配套完善考核管理机制,从入驻企业家数、就业人数、利税总额、技术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对辖区内各个园区平台进行达标升级考核,按甲、乙、丙三级每年进行考核评价,以倒逼机制鼓励各个园区平台争先创优做大做强,提高园区平台的建设积极性,打造更优质更先进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整合低散乱资源。当前,应以实施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扶持数字经济发展十条举措》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采取市区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围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关键技术,坚持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培育电子制造业和数字娱乐业,努力开拓具有差异化特点的数字娱乐经济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领军企业和技术创新重点平台。从产业布局上,着重对市区众多信息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准确定位、科学管理,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以空间来吸引集聚优质企业入驻,激发园区内企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针对各个园区均有部分占用优质资源,且企业存在低效运营的情况,应成立专班组织,全面摸清产出低、效能低、社会贡献低的“三低”企业,为推进盘活清退低小散奠定坚实基础。如开发区“科创中心”实施“腾笼换鸟”工作,清退了银策信息、越江南等78家低效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2.4 万平方米,安置了京掌交、悦玩科技、鱼子酱、硕和机器人等 45 个优质企业。相关工作为新引进的第三十二批孵化企业腾出了培育场所,有效实现了园区的提质增效。

(三)提升园区配套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培育。目前我市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数字化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金属制品制造业、纺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具有模块化推广数字化行业应用的良好基础,应结合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原则,整合提升现有园区建设,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产业自主创新的新路子,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以市场的应用,带动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开放自主的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和生态系统。同时,应制定数字经济园区管理办法,加快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集研发、生产、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科技社区。在继续大力推进“千人计划”、“双龙计划”、“婺星回归计划”等人才招引计划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本地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分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优势,以项目化、产业化人才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姻等多种模式,培养产业人才,加快金华本地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涌现和不断成长。同时,要在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产业人才能创业在金华、安家在金华。

 

 课题组组长:冯茜华

    成员:赵奇峰 林萍 潘月珍  汤伟(执笔)

        何冰  黄丽燕

[1]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数字)资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研发与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更强调数字化的特征。国内外对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研究很多,但基本定义、内涵与本质基本一致。